首页资讯高端访谈 查看内容
赵伟:“春节效应”如何影响经济数据?

2021-2-22 08:29发布者: 焦作房信网

摘要:   年初数据空窗期,加之春节扰动,经常会出现经济预期的混乱,2021年亦不例外。如何理解近期数据“打架”,“春节效应”与未来趋势?  年初数据连贯性较差,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1月制造业PMI和信贷数据 ...
  年初数据空窗期,加之春节扰动,经常会出现经济预期的混乱,2021年亦不例外。如何理解近期数据“打架”,“春节效应”与未来趋势?

  年初数据连贯性较差,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的情况,1月制造业PMI和信贷数据即是如此。年初数据空窗期,很多数据指标不公布,而公布的数据指标在1月和2月往往波动较大,指标走势容易出现“背离”,使得经济预期较为混乱。例如,1月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指向景气下滑;而新增信贷3.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较2020年同期多增2252亿元,市场多解读为需求旺盛。

  这不是2021年特有的经济现象,春节效应的存在,会影响每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展现。经验显示,春节期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等,会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扰动,一般体现在节前1-2周,节后2-4周。春节前回家过年人流明显增多,生产、投资等活动逐步降温;春节后人员逐步返回工作岗位,经济活动逐步恢复。历年春节,于1月下旬至2月中旬之间交替出现,使得春节效应对1、2月数据干扰最大,部分年份3月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2021年春节所在时点,或使得春节效应对一季度数据产生显著影响。从春节所在时点来看,近年来类似2021年的年份有2010年、2013年和2018年,均是当年春节在2月中旬、上一年春节在1月下旬,这种时点分布不仅对一季度经济活动影响较大,还会使得春节“错峰”现象凸显。结合历史经验和高频数据来看,春节效应不仅对2021年1月和2月经济数据产生干扰,也可能影响3月数据。

  春节效应,是导致1月货币金融数据与PMI指数背离的重要原因。2021年2月相比1月少3个工作日,或促使部分2月的贷款需求在1月兑现;春节“错峰”因素进一步抬高1月同比读数。过去可比年份中,2013年和2018年1月信贷均明显高于上一年同期,2021年1月同比增幅相对还要略小点。春节对PMI数据的干扰在当月体现较为明显,一般春节当月PMI回落、次月回升。

  就地过年,是导致数据背离的第二个重要原因。尽管2021年春节在2月,部分生产工人等提前返乡,春运前京沪粤苏浙5省市人口迁出高于2020年,使得部分生产活动受到的影响早于春节规律;而PMI采集工作一般在每月22日至25日进行,意味着1月PMI数据或已受到春节效应的干扰。同时,就地过年人员多于往年,消费、购房等边际倾向相对较高,可能对居民信贷形成一定提振。

  客观认识春节效应,应结合1月和2月数据,甚至整个一季度数据综合评判,不宜对单月数据过度解读。春节效应等因素影响下,年初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经济真实情况,仅依靠单月数据容易产生误判。回溯历史,1、2月数据走势,对经济趋势的指引经常会有误导性,典型时期例如,2010年、2018年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前值大幅抬升,但春节后一个月出现明显回落。

  就地过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显著分化,城市内部分线下消费“火爆”,但跨区域旅游等相关服务低迷,对生产端的影响仍有待观察。就地过年人员增多,使得城市内活动强于以往,外出观影、就餐、短途旅行等活动增多,尤其是人员输入较多的大城市;但对跨区域旅行、人员输出较多的地区消费等,可能形成一定拖累。高频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北京远郊区酒店入住率显著高于往年,但四川等旅游大省春节假期游客接待数量远低于正常年份。此外,就地过年人员增多,或有利于复工;而对人员提前返乡较多行业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跟踪。

  前期修复较快的生产、投资端部分指标已先后见顶,而部分尚未修复到位的线下服务等消费指标或继续修复,供需端指标或加速收敛。随着疫情干扰减弱,生产先于需求修复,工业增加值增速快速抬升,反映生产景气的PMI生产指数已连续2个月下降。需求端,拉动内需修复的三大链条(地产链、汽车链、部分基建链)均已出现回落;而疫情反复下,线下服务等消费修复偏慢,随着疫情干扰逐步消退,相关指标或加速修复。

  2021年,政策“退潮”之年,带来的“收缩”效应值得关注。疫情影响减弱下,全球性的政策“退潮”,是大势所趋。“调结构”为重心的中国,“退潮”时点更早。早在2020年年中,部分政策“退潮”已开始,并带动相关链条的逐步降温。其中,基建链在2020年年中前后已见顶回落;伴随地产调控加强,土地成交自年中开始持续回落,房地产投资也已出现走弱迹象。政策“退潮”下,信用“收缩”已然开始,社融增速已连续2个月明显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