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9-2 09:44发布者: 焦作房信网
导读: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房地产行业的增速也呈现出下滑趋势,此时,房地产行业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上述品牌房企重组完成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形成若干个“巨无霸”型的房企。 万科、恒大、万达这类民营千亿房企,迎来了强劲的央企对手。 国资委规定的21家主业可以经营房地产的央企身上,正在发生又一场更加集中的并购重组。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内部的资源整合,央企地产公司的重组加速开放,是国资企业向多元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转变,也为当前国企“去地产化”寻求了一种出路。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指出,未来一段时期内,实力较强的央企地产商,可能会利用地产重组加速开放的机会,兼并入股民营房企,或接盘其他国企“退房”的资产。 中海外、招商局蛇口、保利地产、中交地产,在完成重组后将变成一个个“巨无霸”,房企1000亿、2000亿俱乐部阵营迅速扩容,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然而,规模并不是央企地产商的全部。他们还承载着房地产转型的使命。从单一的住宅、商业开发商,到城市运营商、产融结合实践者,央企地产商可以有很多作为。 超十家央企地产商动手 事实上,在这一轮央企地产重组浪潮之前,已经有过一次集中清理、资源整合的过程。 2005年,国资委勒令78家涉房央企退出房地产主业,只留下了16家主业可以经营房地产的央企;而在2010年年底,国资委又将能做房地产主业的央企增加至21家。 2015年,是深化国企改革之年,在这21家涉房央企中,有超过10家央企目前已经按下了内外部重组的按钮,包括中建、中交、中粮、中化、中铁、招商局等央企。 重组的方式有多种,资产注入是其中之一。中海外对外透露,今年3月份,其接受了母公司中建股份的338亿元资产注入,接手了北京、上海以及英国等地区的30个相关物业项目,真正结束了持续近两年的中建系整合。 7月9日,中房地产公告称,所持有的中住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无偿划转至中交地产,划转完成后,中房地产成为中交地产的全资子公司。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直接的资金或资产注入,可以在企业财务上进行换算,程序上能省去很多麻烦。 另有一些央企通过引入社会公众股东进行混改式的重组。比如华侨城和方兴地产,均引入了险资股东。 在诸多重组方案中,招商地产的重组备受瞩目。8月初,招商地产公布重组方案。与之前预计的母公司资产注入招商地产不同的是,招商地产启动了“无先例重组”,以母公司吸收合并子公司的方式,开创A股先河。最终重组主体变成了招商局蛇口,而被吸收合并的招商地产将被终止上市并注销法人资格。 央企第二大地产商保利地产也在计划重组的行列中。关于同属保利集团旗下两大地产平台保利地产和保利置业要整合的消息早有传闻。保利地产董事长宋广菊曾明确承认,“这一两年可能会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她还透露,这是保利集团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 保利地产副总经理余英也对记者表示,保利集团目前正与一家规模较大,但并未上市的央企接触,双方有意整合。 此外,中铁、中粮、中国电建分别以整合、吸资、并购等方式正在加速重组的进程;中信集团也正在考虑合并集团旗下的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地产,也准备加入重组“大队”中。 内外部压力之下的重组 央企地产重组有其外在环境和内在动力。 “房企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动产价值的趋势由原来单边的快速上涨变为温和上升。”万科高级副总裁、董秘谭华杰曾在专访中对记者表示。 诚然,如谭华杰所言,房企的白银时代终究来临了,而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增量市场的萎缩,以及对于存量的盘活。 花样年总裁潘军说,中国过去30年地产的开发,积累了超过400亿平方米的房地产面积,其中250亿是住宅,其他是工业物业加上办公物业、商业物业、旅游地产物业。 房地产已经出现了局部产能过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指出,在全国现在这么多一、二、三、四线城市当中,真正有地产投资价值的市场非常少,大多数城市只能做存量的优化配置,甚至去化压力将持续相当长时间。 白银时代的另一大特征,就是房企的净利润率普遍明显走低,达到社会平均化水平。 据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包含了万科等标杆企业的36家房企半年报中,36家房企的合计营业收入达987.216亿,而合计净利润只有90亿,平均净利润率只有9.12%,跌至个位数,创下历史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