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1 10:17发布者: 焦作房信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在北京,有人花135万买了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 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本无所谓公平不公平;但是,公共教育应该谨守公平原则,就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就近”蜕变成“就富”,问题不在市场,而在政策本身。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将优质学校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摇号分配,如果中签的家长嫌路程远,当然可以放弃名校,就近选择普通学校;但是,不能因为家长买不起昂贵的学区房,孩子就失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此为其一。 其二,同一城市内所谓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客观存在的差距,教育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能坐视不管。仅仅在硬件投入方面偏向普通学校还不够,关键是要让优秀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起来。当包括校长和名师在内的优秀师资不再特属某所学校,而是在区域内所有学校之间流动,学校间的师资差距必然大幅缩小,家长们也就没有必要将学区房当“期权”一样购买。 说到底,学区房价格飙升,不是一个楼市炒作问题,而是一个教育均衡问题。4.4平方米的“房子”卖135万元,不仅是给教育资源不均衡“明码标价”,同时更揭示了“就近入学”等同于“就富入学”的本质。哪一天,当学区房价格被“打回原形”,不再成为楼市重点炒作的概念,那才是教育公平的象征,就近入学才不会变味。 |